第3周(1月23日)

💡
进入放假模式,女儿就不去上语文课了,所以我的东沙湖星巴克自掏腰包气氛组的工作也暂停了。现在她改为每天去上画画课,妻觉得那是她的事情,所以我睡到了中午才起……
哎……如此颓废!
notion image

工作

工作上原计划的变动之上,又出了点其他变化。
  • 我自己的事情,简历已经投递,就等着春节过后的面试了。至今一次面试成功经历都没能有的我,始终对这个事情心里没底。
  • 现在还在的这个公司,内勤岗出了一点变化,空了出来,所以需要妻去上班,所以需要本就剩下不多时候的我再提前一点辞职,免得看着不好看。而妻还需要在周一确认新职位没问题后,和旧公司先提出辞职申请,并且抽空去两天新公司学习一下工作交接。
就这些。

生活

都放假了,也没什么特别的事情了。
周四中午去接儿子的行李,晚上再去接他的人。这样就彻底和苏高中园区校的学习生涯作别了。
女儿昨天(周六)上午去市立医院看了皮肤科和内科(咳嗽),然后去把她的头发尾端染了个紫色。妻总担心会有看不顺眼的长辈说闲话,我倒认为无所谓,我们自己做父母的都认为没事,哪轮得到其他人来说三道四。现在不乘着年轻多折腾,难道到我这个年纪再把头发弄成五颜六色?我这个年纪,也就把白发染成黑色了。
今天儿子去打羽毛球了,难得。

阅读

还是继续看《历史的终结与最后的人》,看这种书的进度一向快不起来,也只能这样了。记么感觉简直就是在抄书,什么都觉得是“金句”,不抄吧,一章结束说不清究竟在说什么……还是知识不够,层次太低,导致看这种书的时候,从它所举的例子来说,都是新知识点,更不用说它的结论了。自然是非常的累。
这两天把《猎魔人》第2季看完了。

其他

没什么特别的事情,就这些了。
周二中午吃了这个,是原来怪怪龙虾的店面。看来怪怪龙虾以后是没得吃了。
notion image
notion image
 

一周剪藏(16-22号)

(16日)好了伤疤忘了痛,《万历十五年》的启示
这是一篇写于2020年的旧文,当时所说的“好了伤疤忘了痛”,所说的伤疤,是2003年SARS的伤疤。其实在SARS之后,通过对之后的整个医疗卫生系统改革的了解,我也认为我们的这个疾控中心层层上报,不得延误的机制,是全世界最好的。
可无奈的是,再好的制度,也需要一个执行能力和执行意愿的问题。所以在人治的社会,在领导喜好报喜不报忧,只要能瞒过去,死1万人和死1个没区别的思维考量下,我们这个全世界最先进的制度就整体失效了。说真话的被抓,哪怕全员行动,依然只能报喜不报忧……
所以,在这篇文章发表的2年后的2022年,这篇文章又被拿了出来,因为在西安,如武汉一样的情况,再次发生……
对上负责的机制,其对下负责的基本源起和出发点考量,那也是怕追责……
再來看看,官員為什麼要瞞報不報疫情數字。看過 HBO 劇集《切爾諾貝爾》的都知道,一開始災難發生的時候,地方官員對上面來的官員拍着胸脯說事態可控,一切盡在掌握,誰知道那個測量儀器早已經爆表,得到的根本就不是真實數字,上面也就信以為真。隨後遠處的科學家發現污染嚴重,隨即上報,上面帶來的儀器發現事態嚴重,就馬上開始封堵圍城。思想動員,招募敢死隊,人海戰術搞定泄漏。並懲處直接責任人,事態趨於平穩,但是蘇聯國際形象一落千丈,沒過多久就解體了。
(18日)集体自恋对社会有何影响?(荐书《魏玛共和国的反民主思想》
在日常生活中,集体自恋使人不愿意倾听。最坏的情况是,暴力事件可能由此滋生。
作者关于集体自恋群体对“内部纯洁化”的分析:
联想到当年魏玛共和国时期和纳粹帝国的兴衰,这其中,希特勒对内“纯洁化”了雅利安人,对外则煽动极端民族主义情绪,为发动战争造势。当然,为了树立群体的自信,必然要先保证所谓自身优越性的不可撼动,唯有如此,当权者才可以在此名义下为战争确立合法性。
集体自恋(group narcissism):过分相信自己所在群体言过其实的优越性,且认为这一优越性还未被外界充分认可“,集体成员渴望被认可,而这种认可却得不到满足。
这绝非极端现象,因为它似乎在任何一种群体中都可能存在——宗教团体、政治团体、男性或女性群体、种族群体、少数民族群体,以及体育队、俱乐部或粉丝群体。
集体自恋并不是简单的部落文化。人天生是集体性动物,这并不一定是坏事。拥有健康的社会身份对个人幸福感的提升大有裨益。但是,集体自恋者通常更容易发展出外群体偏见,而非内群体忠诚。在最极端的情况下,集体自恋可能会为政治极端主义煽风点火,甚至可能引发暴力事件。
你不能强迫每个人都看到你所在群体的价值,正如不能强迫每个人都看到你的个人价值。但你能控制如何看待自己,以及你对群体和世界的看法。摆脱集体自恋的唯一出路是向上走,超越身处群体之中的力量感,和他人产生联结——即使这时你更容易认为自己很特别。
最善于讽刺的人,底色是悲凉的(荐书《讽刺的解剖》
“讽刺的是”这个结构往往有两个事件或现象,当人们发现两者不合乎情理时就可能认为那是一种悖论,是对人世间一些基本常识的背叛。这就是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一种简单讽刺方法。评论者有意将本来未必有关联的内容放在一起对比,并写出来或讲出来,呈现巨大的戏剧性反差效果。评论者无须做多少考究,也不必找多少材料,只要发现相互冲突的两个情况就可以当即评上一句“讽刺的是”,既有态度,也有论证(但只是最简单的论证),与一般的吐槽相比也显得有理有据。“讽刺的是” 在这里满足了人们嬉笑怒骂的紧迫性需求。
有两种不同的讽刺作家类型。
  • 一类讽刺作家热爱大多数人类,但是认为他们相当盲目和愚蠢。他微笑着讲述真相,这样不至于吓跑他们,而能治愈他们最大的毛病——愚蠢。像贺拉斯就是这样。
  • 另一类讽刺作家憎恨或鄙视大多数人类。他相信今天是小人得势的时代;或者他和斯威夫特一样说他热爱人类个体,但是厌恶人类自身。因此他的目标不是治病救人,而是伤害、惩罚和毁灭。
关于中国历史的9本书——少数派(荐书)
  1. 《隳三都:蒙古灭金围城史》by 周思成
  1. 《武则天研究》by 孟宪实
  1. 《北京的人力车夫:1920年代的市民与政治》by [美] 史谦德
  1. 《当经济遇上法律:明清中国德市场演化》by 邱澎生
  1. 《乡里的圣人:颜元与明清思想转形》by 王东杰
  1. 《祥瑞:王莽和他的时代》by 张向荣
  1. 《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by [美] 孔飞力
  1. 《中美相遇:大国外交与晚清兴衰(1784-1911)》by 王元崇
  1. 《洋务与赈务:盛宣怀的晚清四十年》by 朱浒
  1. 《晚清官场镜像:杜凤治日记研究》by 邱捷
我们大概也会惊讶,小孩为何如此精明,三岁就知道要讨好领导了
💡
“我们的孩子都不是我们的孩子,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他们是借我们而来,却不是从我们而来。他们虽和我们同在,却不属于我们。”——纪伯伦
小孩在婴儿时期就有了某种分辨善恶的雏形。
婴儿从这个时候起,就有了某种对于社会支配和等级观念的雏形。
婴儿的选择的确是针对社会情境分配关系的。人类在婴儿时期就有了对于分配公平的理解雏形。
灵长类动物在社会对比的情境中意识到分配不公,这说明它们对于公平观念是有某种理解的。

这些小孩其实深深懂得老师家长的教导,但是有别于家长老师的教导,他们有自己的应对方式和行为逻辑,他们都有互惠互利的考量。
他们对于分配公平的理解,其实受到了等级权威关系的影响,他们在这样的等级权威关系里认识自我、评价他人。
我们都会有各种各样的焦虑。在这样一个高度竞争的社会里,到底是培养一个有德行的孩子呢,还是培养一个成功的孩子?处处讲合作,与人为善,看上去很美。但我们又会担心,将来面对那种强大的竞争者,他们会不会一败涂地、沦为炮灰呢?很多家长都陷入了这样的囚徒困境。
与其焦虑如何培养好孩子,不如跳出这种成年人的框架、成年人的想象,暂时抛开我们与孩子,家长与儿童之间的这种权力关系。用一个观察者的视角,观察者的谦卑和好奇心,来认识作为道德主体的儿童。与其焦虑如何培养好孩子,不如去思考我们如何创造一个好孩子能够自由生长的社会环境。
Windows 自动化初探:利用 Power Automate 连通应用——少数派
Windows 有不少工具可以实现简单的自动化,但跨应用自动化总有各种问题。但微软官方打造的 Power Automate 桌面版给我们带来了自动化的另一种可能。
想想你的工作场景里是否会出现以下场景:
  • 需要定期从 A、B、C 等多个网页里搜集数据填写到 Excel 里面,或者相反,从 Excel 里面定期找数据填写到网页的表单。
  • 一次性收集数百份 Word 表单,需要汇总表单中信息到 Excel,或者相反,根据一份 Excel 表格中的信息填写模板生成不同的 word 文件 (比如合同)。
  • 每天都需要在几个地方导出数据,简单处理后邮件发给其他人。
  • 定期监测某些网页、软件的数据变化,发通知到企业微信 / 钉钉 / 飞书。
如果有的话,那么下面要谈到的微软出品的 Power Automate Desktop (后文将简称为:PAD) 可能就会帮到你。
知道生活不自由了,然后呢?——不自由,困于我们的内在敏感与外在本质概括中(上)
不自由,因为你想得太多,看的太少。
奴隶的自由是要打破奴隶主的束缚,工业革命新城市阶层的自由是要打破国王征税的束缚,当代年轻人的自由是要打破消费主义的束缚,子女的自由是要打破父母的束缚,雇佣者的自由是要打破资本家的束缚,女性争取自由是要打破父权制的束缚,一个人争取自由是要打破社会既有路径的束缚。——自由是要打破束缚
我们这一代的不自由:“消费主义”、“东亚家庭主义”、“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自由意志主义”等。
我们对自由的理解剩下三种:(都是死胡同)
  • 最抽象一般等价物的自由——即财务自由,想象财富可以在一个消费世界里解除一切消费压力;
  • 最抽象的哲学自由——即存在主义式的自由,人生而自由,人精神的自由,这些语焉不详的浪漫主义之物,往往只能通过审美通达,严肃地说,通过审美慰藉;
  • 唯一可比划的内在自由——即态度与心理的自由,通过 “吾欲仁,斯仁至” 的快速通道,依靠注意力的转向,意念的投入,和三两个概念反复式念诵获得的自由感。
想出 30 个对现状的解释并不让人自由。单方面宣布现状就是好,接纳现状,拼命发现现状的美,也并不自由。
看见现实中的另一重可能性,人才自由。所以自由很不像一个从人的内在发出的东西,你最后全身心接受了一个外在的东西,才是自由。
找一千个爱自己的理由一点不让人自由,真正爱上一个人并塑造一种实际的关系,自由才凝结在其中
如何用维特根斯坦解释【自由】?——看到他人的自由,就是对自己自由的丰富(下)
如何少想而多看,我们的自由就在其中
💡
我们对自由太依赖 “想”,而“看” 得太少。
对 “经营事项”“利润”“人力资本” 看到越多的可能,企业家就有越大的自由。
应然和实然世界的区别:
  • 应然世界中的关系是由一些典型的、定性的事件与语言概念、理论构成。
  • 实然的世界却是靠 “看” 的,我们很了解身边的人,知道他们的复杂,不是因为我们曾经坐下来,用一些理论仔细分析了对方,而是因为“看”,从某些时候,看到对方的可爱,别的地方看到软弱,有的时候看出对方的坚强,有的时候看出执拗。
是一种这样的行为,基于有限的信息,辅以知识和理论,给予定性和理解,并将这种理解成为一种模式,并形成一种具有普遍性的 “世界观”。不断充实和构成应然的世界。
则是一种在情境中的视点,并不基于理论,而更依赖对一种特定生活状态的同理,而形成的一种理解。我们不断发现,原来我们以为被单一环境要素决定的行为,或是简单因为 “失德” 或“放纵”而进行的行为,或是只有一种糟糕 “本质” 的人群,在不同的情境中能够展现出的丰富可能性。不断拓宽我们对实然世界丰富性的认识。
当我们通过对他人的 “观看” 以看出更多面相,开始理解他人生活的丰富,这里丰富起来的也不仅仅是他人,而是 “在世存在之人” 的生活境况,我们自由也在这个丰富之中呈现。知人的见识,是对世界丰富性的经验和熟练,而这种经验和熟练,才是自由的基础。

© 等闲 2022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