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周(1月16日)

工作

当前的工作,依然还是没什么可说的。唯有潜在可能的那份工作,周五晚上居然还特地拿了一份公司的期刊给我看,给人感觉很当回事。唯希望不要对我期望太高(已经沟通过,也没什么期望值),不然当时候做什么都不成,大家都干尴尬,日后不好相见那就很不好了。这事情看来要过了春节再说了。

生活

女儿期末考试结束了,Happy得很,昨天为了和她的闺蜜去吃关东煮,连画画课都没去,也没跟着我们在市里面转悠。
这两天儿子高中会考(传说中的小高考),不过他对待这个考试的态度可是非常一般。想当年那时候刚开始有会考,虽然也觉得很简单,但是我们可是很当回事情的。
之所以对待的态度不够认真,儿子的理由有两个:一个是,现在这个仅仅只是一个过关测试,不比当年,还能考虑加分或者保送的参考,所以考太好毫无意义;另外就是,明年还有3门总归是没办法参加考试了,所以前面这6门考得怎么样就意义不大了。
周六(8号)带城桥
周六(8号)带城桥
周日是从五卅路走的
周日是从五卅路走的

阅读

上周看完了《十三层》后,就重新拿起了《历史的终结与最后的人》,这本二十多年前的“老书”,虽然现在看来当时过于乐观,很多当时看起来很好的趋势,最后都知识昙花一现,但是不妨碍我们从中发现分析和看待社会历史趋势的逻辑。还是那句话,看总比不看好,当然,打怪升级的除外。
周四意外发现一本“打怪升级”的书:《Javascript之百炼成仙》,把程序语言的教材当修仙小说写,怪不得这么吸引人。写得好不好不知道,毕竟我只是个初学者,但它确实成功重新引起了我对Javascript的兴趣。希望这次能坚持下去。

其他

朋友的关心,莫名拉低了我的幸福指数……本来已经自我催眠,觉得有些事情过多考虑毫无裨益,但是朋友的这么一“关心”,还顺便聊了一下自己的境况,瞬间感觉就不好了。算了,以后少见为好,这样至少能保证自己的心态不会崩。
把自己乱七八糟的各种域名邮箱整理了一下。儿子前天晚上给他英国的老师回信的时候我忽然想到,hpmail这个邮箱的邮件发送功能还不能丢,要继续和老师联系的。贸然换了一个发送地址的话,既有可能被扔到垃圾邮件中去。
昨天发现网友介绍了一种学习英语的方法,感觉很不错,这里再重新贴一下。(分享给了儿子、女儿,但是他们有没有兴趣照做,我很怀疑)

📖 2022 我如何高效阅读外语原著及背词

一周剪藏(9-15号)

盆景艺术的复兴预示了什么?
在集中营里,和堂本兄弟一样被迫放弃自家藏品的盆景艺术家用纸和铁丝制作树木和花朵,用东拼西凑的材料抒发内心的苦闷与悲伤。战后,集中营关闭,这些匠人便开始在各地成立盆景俱乐部。这一举措本是为美籍日裔盆景爱好者提供些私人空间,日后却迎来了对日本美学着迷的广大公众爱好者。
一般认为,植物微缩工艺在 7 世纪左右中日建立外交关系后传至日本。当时,中国园艺工匠制作盆景的历史可能已有数百年,通过盆景将自然元素引入门阀官员和文人墨客家中。在数百年的传承中,盆景并非大自然的理想描摹,而是描绘着自然奇特而广阔之美,或如一些盆景学者所言,盆景夸张地展现了这种自然之美。
20 世纪 70 年代,中国官方开始编纂盆景艺术五个地区流派的相关著作,每个流派都用其特有的破干、蟠扎、捏塑等工艺来塑造本地植物,不拘一格。
到了 20 世纪中期,中国盆景和日本盆栽在本国的发展都陷入停滞 —— 日本大多数苗圃在「二战」期间被勒令改种粮食;中国盆景艺术则在「十年浩劫」中被当作封建余毒而遭受打压。
然而,盆景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在西方却蓬勃发展。这要归功于一些日本师父,包括战后向各国驻日外交官和美国大兵传授盆景知识的吉村酉二,以及生于美国科罗拉多州、极具个人魅力的 John Naka,他让盆景艺术走进了美国各地的家庭。
代表高洁的菊花,怎么变成了祭奠之花?
  • 菊花曾是长寿的象征
    • 菊花在我国的观赏历史源远流长,早在3000多年前的夏商时代就进入人们视野, “季秋之月,鞠有黄华”。
      不仅仅是好看好吃,在古代,菊花一直是健康长寿、清雅高洁的象征。(屈原)
  • 为什么变成了祭奠之花?(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
    • 17世纪末,菊花随着荷兰人经商的脚步被带到了全世界,但并没有被带去“花中君子”的美称。菊花之所以变为“祭奠之花”,主要有两种说法:
    • 一说在一些欧洲国家,菊花常在墓地环境生长,被视为不详。
    • 另一说,一战后法国人纪念故去的士兵时,因已经到了11月,百花枯落,只有菊花还在开放,因此将菊花献给逝者。
  • 吃菊
    • 植物中的三大家族,分别是菊科、兰科、豆科,菊科又是其中之首。
      所有的茼蒿属(Glebionis spp.)和蒿属(Artemisia spp.)植物都属于菊科。
      notion image
    • 茼蒿属在我国的种类比较简单,主要由茼蒿、蒿子杆、南茼蒿组成,常常出现在餐桌上。
    • 而蒿属植物,吃起来口感就不怎么地了,主要是有浓郁的特殊香气。
颜宁教授就讲了句常识,咋踩了这么多看客的尾巴
不负责任的冷漠,就是间接的杀人凶手。他们比鲁迅笔下的看客还不如。
颜宁教授:结构生物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年仅 30 岁的时候放弃海外的高薪毅然回国,成为清华大学最年轻的教授和博导,学术骨干。
notion image
notion image
还是学理科好,不容易被那帮无聊、无知、无耻的家伙们卡脖子。因为一个社会只要还想正常运转,是不会纵容这帮疯子肆意对理工科人上纲上线,说某个工程师设计的齿轮是 “别有用心”,说某个化学家发明的材料是 “非蠢既坏”,说某个物理学家提出的公式是 “给境外势力递刀”。
文科就是像社会公众开放的,给人造成一种错觉是谁都可以过来插一脚。于是这里就成了一帮流氓文痞肆意撒野的场所。
“你想学的那些东西,不去读文科也能学到。” 现在想来,他指的那些 “东西”,其实就是常识和逻辑。其实这些东西确实是不用学文、但凡受过正规教育的知识分子就都应该能明白的。
一些常识:
我觉得一个正常的社会里,不应该有那么多大棋党和阴谋论,而应该多一点点常识:
西安的疫情,《万历十五年》又应验了一次
两年前在端传媒写过一篇文章,对比了黄仁宇先生所写的《万历十五年》中的情节,和当时武汉发生的事情。《万历十五年》一开头举了个例子,说满朝文武百官听信了谣言,在没有早朝的时候,匆匆忙忙跑去上朝,场面十分混乱,导致皇帝很生气。天朝表面上一片祥和,其实底下管理混乱,信息不畅,一片狼藉。
当年的武汉也是一样,表面上歌舞升平,还办万家宴,且由于市里开人大,漏报或者瞒报了新冠的数字,耽误了半个多月的防疫事件。
后来发现疫情无法捂住,控制不住了,于是匆忙封城,物资补给又跟不上,导致了很多人间惨剧。
文章的结尾写道:“好了伤疤忘了疼,SARS 过了 17 年又来了新冠,这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
两年之后,同样的事情又在西安重演。市里面宣布封城,很多人没有准备,物资补给一时跟不上。
卡纳的秘密花园|2021:失常(的一年)
以公共卫生与安全为名,被事无巨细收集的隐私数据让公民成为纯粹的透明人。公权力的膨胀,正肆无忌惮地加速。一轮又一轮的封锁与持续的闭关背后,是不同身份的群体之间日渐坚硬的隔阂与近乎偏执的排斥。

时代真的变了。

我们如何才能确定,自己真的是走在一条正确的道路上还是真的已经偏航呢?
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能唯一确定的,恐怕只有自己认知的局限。拒绝声称自己永远正确,也拒绝相信有一个永远正确的权威,更拒绝为那个声称自己永远正确的权威高唱赞歌。
即便我们没有勇气站出来成为那个戳破皇帝新衣的人——但也应该有勇气守住底线,保持愤怒,保持怜悯,保持对痛苦的感同身受,保持对人之为人的尊重。
罗斯的2021年荐书|防止滥用历史,是历史学者更重要、也更艰难的使命(荐书)
文 | 罗新,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来源 | 《南方周末》2022.01.03,原题为《辛丑读书举例》
《奶酪与蛆虫:一个16世纪磨坊主的宇宙》
意大利历史学家卡洛·金茨堡在16世纪宗教裁判所档案里,读到了那时意大利北部某偏僻山村里一个小磨坊主因异端思想被审判的全部文件,他利用这些档案文件复原了审判,最重要的是,他复原了这个小磨坊主的精神世界,并且深入探查了这个精神世界的构成与发展,由此勾勒出那个时代的大众文化及其与精英文化的互动。不管是被归为微观史还是大众文化史,这本书无论在方法上、思想上,还是在具体的写作上,都开启了全新的史学方向。也许足以令所有同行惊奇和羡慕的是,金茨堡写得流畅、清晰且引人入胜,不是小说,胜似小说。必须强调的是,此书的中文翻译质量非常高,称得上当今的最佳译笔,是罕见的高水准学术翻译。对金茨堡有兴趣的读者还应该读同一出版社同时推出的他的另一部名作《夜间的战斗——16、17世纪的巫术和农业崇拜》(朱歌妹译)。
《支配与抵抗艺术:潜隐剧本》
还是那个一如既往站在弱者一边对抗强权的斯科特,略有不同的是这一次他要揭示的是,弱者对强权的抵抗不是一个理想,而是无处不在的历史与现实,只是为人们所忽视,或者说,是人们选择予以忽视。善于创造新工具的斯科特这次祭出的法宝是“潜隐剧本”——隐藏在公开剧本之下的表演依据,写在文字后面的意志、情感、立场和行动。在斯科特的透视之下,无权者与有权者之间的对抗充满了假象,一方假装服从,一方夸大其掌控能力,只有我们能阅读潜隐剧本时,这种对抗的复杂性和可能性才会显现出来。比如他说:“支配者必须呈现的表演,不仅源自弱者的期待,还源自他们的理念或者那些他们视之为其权力正当性基础的观点。”权力表演的方向与局限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被支配者对支配属性的理解,无论这一理解是否接近真相。斯科特此书接续他的《弱者的武器》和《逃避统治的艺术》,开掘被支配者视角的历史观的理论矿藏,从未减弱其批判性和启发性。
《利马之梦:晓宇的拉美笔记》
现在已是北大青年教师的吕晓宇几年前还是在牛津读政治学的一个博士生,他得到一个机会参与2016年的秘鲁总统选举,加入某位有土著背景的前总统的竞选团队,深度观摩在外界看来相当混乱的拉美民主实践。他的专业训练、文本学习、人生体验和职业准备,都在这一田野过程中面临一而再再而三的拷问,这些拷问成为这本乍看似乎只是本田野记录的小书最大的亮点。亲身参与拉美政治的特殊经历已足够炫目,而作者对世界与自我、学术与人生之间紧张关系的持续发问显然更富意义、更加动人,因为,不论对作者还是对读者来说,这些发问不仅会迫使自己反观过往、蕴结忧伤,还能激发力量,让我们可以平静面对现实和未来的一切不确定。
《深时之旅》
罗伯特·麦克法伦是当今最著名的旅行写作、自然写作作家之一,考虑到他的学院派背景,他对野外的痴迷似乎与他在图书馆的探险出人意料地无缝对接。他的《心事如山》、《荒野之境》和《古道》出版不久即成经典,而这本《深时之旅》却比他之前的所有作品更具雄心和慈悲心。他把目光投向脚下的世界——那个被时间抛弃的世界,那些古代洞穴、地下城市、废弃的矿井、隐秘的坟茔和幽深的冰洞,对它们进行了全景式探索。他的回访既是对往昔的发掘和复原,又是对人性幽暗面的揭拨和撕扯。每一个人都毫无困难地看到自己是往昔人类的后代,却常常意识不到自己也将会是未来人类的祖先,每一代人既是儿孙又是祖宗,既继承前人又留赠后人。书中反复出现的一个震撼人心的问题是:我们会成为好的祖先吗?
《历史的运用与滥用》
人们总是拿过去来解说当下,当下越扑朔迷离,被纠缠进来的历史就越混杂易变。历史学家的责任,与其说是澄清事实、还原历史,不如说是从专业角度鼓励人们正确地引据历史,同时尽可能地防止人们滥用历史,比较之下,防止滥用历史是更重要也更艰难的使命。玛格丽特·麦克米伦《历史的运用与滥用》我六年前读过原版,今年再读孙唯翰的译本,同样感受到当初的激动与赞赏。什么是滥用历史?麦克米伦说:“当我们制造谎言,或是只从单一视角出发书写历史时,我们就在滥用历史。”防止滥用历史,意味着我们必须生产多视角的历史,要让大众理解历史学没有标准答案,过去与现实一样充满流动性、开放性和可能性。
《法西斯谎言简史》
我们对法西斯主义这个词可能都不陌生,因为中文语境中常称包括中国抗战在内的二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但是在中国,有关法西斯主义思想脉络的知识并不普及,很多人把法西斯和纳粹简单地视为疯狂,并且一般不认为法西斯主义在二战以后还有什么影响,更不会想到我们身边五颜六色的思想言论中每每飘过法西斯主义的遗产。阿根廷历史学家费德里科·芬切尔斯坦的《法西斯谎言简史》对我们来说是一本补课的书,特别是因为此书选取了一个日常的切入点,即法西斯主义者总是会有组织成系统地制造并传播谎言,这样就把法西斯主义、纳粹主义与如今世界上颇为常见的民粹主义联系起来,指出它们之间的血缘亲属关系,以警示对民粹主义掉以轻心的政治家、知识分子和社会公众。读芬切尔斯坦这本书,我们有时候会非常吃惊——难道我们离一百年前如此之近吗?有人说历史虽不重复却会押韵,芬切尔斯坦是不是就这样找到了一些历史的韵脚?“每当希特勒要颠倒是非的时候,他总是会谈论起大是大非。”在法西斯主义和纳粹主义思想史研究中,这本书一个最突出的贡献是加入了拉美视角,清理了我们几乎一无所知的拉美地区的法西斯主义思想史(同时让我们添加了对博尔赫斯的敬意)。
《晚清官场镜像:杜凤治日记研究》
我一般看到书名有“官场”字样就会敬而远之,这一次好在有师友提醒我才没有错过。这本基于一名晚清州县级官员的日记写成的晚清地方政治社会史,一开始读就让人停不下来,大开眼界,感触良多。作者以近代史专家的身份整理原始文献,小中见大,细处求深,寓原创性研究于平实晓畅的叙述之中,既有超强的可读性,又饱含锐利的史学分析。由于书中随处都是作者精心选录、巧妙引据的日记原文,读者深深沉浸在日记反映的历史世界里,可能容易忽略这本研究性著作的学术取向:作者着力于那些过去研究不足的地方(详人所略,略人所详),比如省府都会所在的首县地方官行政特色,州县级地方官与佐杂吏员的复杂关系,他们如何领导并直接参与颇具暴力色彩的催征,如何审案断狱,如何利用和应对地方士绅,以及普通官员的日常生活。如果没有对杜凤治日记的大量引文,这几个方面的侧重研究难免流于抽象条文,但如果没有作者对晚清制度与社会的透彻把握,这些引文也难以体现足够的学术价值。对我这样不熟悉晚清文献与史料的人来说,最受震动的还是那些细节,即书中引用的日记原文和作者的分析,比如科举制度下年龄的增大与减小,候任官员的艰难生活,地方官灰色收入的途径与数额,等等。在2021年新出的史学著作中,这是在可读性与学术性两个方面都相当突出的一部。
《当经济遇上法律:明清中国的市场演化》
读过《当法律遇上经济——明清中国的商业法律》,再读这本《当经济遇上法律》,才体会到邱澎生对明清商业的制度与实践多个层面都有深刻的理解。在这本书里,作者考察商业城镇的经济组织和相关法令所发生的变化,以及与之适配的文化观念的演化,如何共同推动了王朝相关制度的变迁。书中选取的经济组织个案有苏州商人团体、苏松棉布加工业、云南铜矿业与重庆航运业等,借助重庆债务与合伙诉讼的个案讨论法律体系如何因应商业变迁,又通过考察明清商业书籍的传播,研究社会文化如何在商业时代发生相应的演化,由此建立起对经济组织、法律体系、文化观念三者间密切互动的新认识,从而呈现明清中国“市场演化”的历史逻辑。书中部分章节过去作为单篇论文发表时我本已拜读过,读到全书才对作者的全局观有所领会。
以开放看待文明:人类史上的三种社会秩序(荐书)

对人类秩序最常见的两种分类方法

  • 按时代划分:通过“历史规律”界定人类秩序
  • 按地理分类:用族群与文明来定义人类秩序

从三大“机会”重新审视人类秩序

  • 经济机会
  • 政治机会
  • 社会机会

“封闭”秩序:世袭的秩序

  • 机会靠世袭分配,抹杀公平竞争
  • 阶级跃迁要靠社会“大洗牌”
  • 人类历史绝大多数时期,都处于“封闭秩序”

“半开放”的秩序:过渡的秩序

“半开放”社会,是一个精英主导的特权社会。特权既来自世袭,又来自竞争。然而,“任人唯亲”和“任人唯贤”的选拔标准,绝对无法长期共存。当这两种标准发生激烈冲突的时候,就是国家痛苦转型,甚至陷入动荡的时候。当两者被贯彻一致,过渡状态就会结束。过渡状态结束之后,可能走向开放社会,也可能重回封闭社会。
  • 机会只向部分人开放,或是有限制地开放
  • 可能走向开放社会,也可能重回封闭社会

“开放秩序”:竞争的秩序

  • 开放秩序不等于“资本主义”,开放秩序的根基是调动人创造的底层动力:私有产权、价格信号、企业家精神
  • 开放秩序不是理性设计的“完美秩序”,而是在漫长岁月中“自然生长”出来的结果
“资本主义”、“市场”、“法治”,等等……只是开放秩序的外在表现。既然是外在表现,就很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虽然用了这些“外在表现”,但是实质上却与开放秩序并不符合;另一种是用外在表现的某个特征,指代开放秩序。
开放秩序与封闭秩序最大的不同在于:开放秩序是以个人为单位的。因此,开放秩序首先是对内开放,是对个人权利开放。

对人类历史的新分类

资本主义的问题,从来不是市场“太自由”,相反的是,它极为脆弱——原本受益于它的大资本家,常常与政治强人勾结,形成既得利益集团,导致阶层固化,让自由竞争难以维系。——《从资本家手中拯救资本主义》by 拉詹 & 津佳莱斯
“资本主义与乌托邦研究”三书与《开放社会及其敌人》,向人们警示了当今政治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政治妄想和新的乌托邦空想。现代政体与人性的缺陷,时刻催生出激进的乌托邦倾向,那诸多空洞的许诺——渴望实现尽善尽美的社会、消灭一切差异……才是人类秩序演变一再停滞,甚至倒退的根源。
 
王献之写了这两行,足以让后人模仿2000年
书法知识普及文章……高手觉得没意思,门外汉看得津津有味
共和主义的歧路:剑桥学派对马基雅维利政治德性的解读
只是看到了标题:剑桥、马基雅维利,所以很有兴趣,可惜没能看懂,以后再慢慢细看。
男人投降时,女人仍在战斗:战争对女性意味着什么?(荐书)
为什么时至今日,我们仍要回忆这场战争、关注战争中的个体、倾听战争中的女性个体故事?
为什么仍要回忆这场战争?因为战争的炮火看似已经远去,它所造成的灾难性后果却从未消失。而动荡的国际形势更时刻提醒着我们,新的战争随时可能出现。而从战争中幸存的人们,作为时代的见证者传达了有力的讯息,将集体的积极回忆化为精神的慰藉,防止未来类似的兽性行为、人道悲剧再次发生。
为什么要关注战争中的个体?因为无论在战胜国还是战败国,每个人对于战争的态度都是多元而复杂的,每个处于历史漩涡中的普通人都面对纠结、挣扎、可能决定生死的个人选择。集体、荣誉和责任,对每个人而言的内涵和意义也不尽相同。例如,尽管由于信仰、恐惧或无知,大多数德国人都有意无意地支持了纳粹的所作所为,但即使在希特勒统治时期的政治清洗、种族清洗以及强制暴力和宣传过后,仍有秘密反纳粹抵抗运动在进行。而同样身为犹太人,面对纳粹政权的反犹主义,有人选择逃离、有人选择抗争、也有人选择为纳粹工作委曲求全,每种选择都有其动机。
为什么要倾听战争中的女性个体故事?“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线故事已经由男人们讲述过了,不妨听听前线女性能带给我们什么全新的启示。” 英国杂志《新政治家》如是说道。而日本剧作家杉山义法在看到 “伴伴女郎”(即妓女)英姿飒爽地走在街头后,意识到,“男人输了战争举手投降就完了,但女人的战斗却不是这样。他们一败涂地时,女人却在战斗。”
那么女人的战斗是怎样的?
  • 《时代的女性见证者:大屠杀的故事》
  • 《被隔绝的女孩:二战中的荷兰犹太人和地下抵抗运动》
  • 《风的女儿:二战德国女飞行员的交错人生》
  • 《横滨玛丽:被遗忘的真实》
两篇关于(公众号文章)排版的指南(少数派)
《少数派写作排版指南》
《不依赖「一键生成」的 App, 你应该如何做张优雅的长文图片?》
一夫八妻雨露均沾……(膜拜一下泰国的人生赢家)

© 等闲 2022 - 2024